07
2023
-
03
静压管桩的常见事故介绍,快来收藏!
静压管桩的常见事故有哪些?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简单分析一下。
静压管桩常见质量事故分析及处理:
1. 桩身上抬
由于静压管桩是挤土桩,在场地桩数量较多,桩距较密的情况下,时常后压的桩会对已压的桩产生挤压上抬,特别对于短桩,很易形成吊脚桩。做静载试验时,这种桩开始沉降较大,曲线较陡,但当桩尖到达持力层后,承载力明显提高,沉降曲线趋于平缓,这是典型的抬桩曲线。除了静压管桩桩身静沉较大外,还可能使接头脱离桩身,使桩尖空空,大大增加了对周围桩身的水平挤压,造成桩身倾斜和变形。在处理上施工前会合理安排施工顺序,同一单体建筑物要求先压场地中央的桩,后压周边的桩;先压持力层较深的桩,后压较浅的桩。桩身提升后,一般采用复压的方法使桩基正常工作,但承受水平荷载的基础要慎重。
静压管桩
2. 静压管桩-引孔压桩的问题
为了防止桩间的挤土效应太大,或土质太硬而使桩身较短,施工中往往采用引孔压桩的工艺 ,即先钻比管桩略小规格的直径钻孔,深度是桩长的(2/3~1)L,然后将管桩沿预钻孔压下去。引孔应随引随压,中间进行间隔工作时间一般不宜使用太长,否则孔内积水,一是会软化桩端土,待水消散后孔底会留有具有一定存在空隙;二是通过积水往桩外壁冒,削弱了桩的侧摩阻力。
对于硬土层,桩尖不能到达导孔的底部。施工后,导孔底部的水使土体软化,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。
3. 静压管桩-桩端封口不实
封口不实而存在缝隙,地下水就会在压力作用下使桩外的水通过缝隙进入桩管内腔,若桩尖附近的土质是泥质土,遇水易软化,这将直接影响桩基础的承载力。焊接质量要求与端板间无间隙、错位,保证焊缝饱满,无气孔存在。施焊对称进行,焊拉时间控制得当,焊接完成后自然冷却15分钟左右方可施打,因为高温焊缝遇水后变脆,容易开裂。工程上比较有效的补救技术措施是采用“填芯混凝土”法,即在管桩施压完毕后立即灌入高度为1.2m左右的C20细石混凝土封底,桩端不漏水,桩端附近水压平衡,桩端土承受三相压力,承载力能保持稳定。
4. 静压管桩-桩顶(底)开裂
由于目前压桩机越来越大,较重可达12000KN,对于较硬土质,管桩有可能仍然压不到设计标高,在反复复压情况下,管桩桩身横向产生强烈应力,如果桩还是按常规配箍筋,桩顶混泥土抗拉不足开裂,产生垂直裂缝,为处理带来很大困难。
上一页
下一页
相关资讯